快三彩票平台

你的位置:快三彩票平台 > 新闻动态 > 【眼诊】望目辨胆实证--“胆实寒”、“胆实热”、“胆痰热”、“肝胆郁热”、“肝胆实火”、“肝胆湿热”等
【眼诊】望目辨胆实证--“胆实寒”、“胆实热”、“胆痰热”、“肝胆郁热”、“肝胆实火”、“肝胆湿热”等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49

“胆实证”指胆受实邪侵扰,失于疏泄而引发的证候。临床常见胁胀,胁痛,口苦,咽干,寒热往来,头痛,目痛、尤以目锐眦痛甚,大便干燥或干结成球,或发黄疸,舌红苔黄,脉象弦数。胆实证可有多种证候,在望目辨证中呈现各不相同的特征。

一、望目辨“胆寒实证”

1.望目辨胆郁及相关寒证

(1)望目辨“胆郁寒证”

由于胆腑受寒邪侵扰、或受病邪侵扰之后寒化,使气机郁遏、导致胆腑不能正常疏泄而表现以“寒”象为主的证候。临床常见胁胀,口苦,情绪不舒,易怒,善太息,舌淡黯,脉弦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底色黯黄色(湿郁寒瘀),胆部位血脉淡蓝色(气滞寒瘀兼痛轻证)、细、沉、弯钩(郁证),胆部位黯灰色斑(湿郁血瘀寒证)/青蓝色斑(气滞寒瘀兼痛证)。(图5-2-1-9)。

图片

(2)望目辨“胆郁痰瘀气滞寒证”

临床常见在上述“胆郁寒证”基础上,以头痛或偏头痛尤为突出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一条血脉黯色(瘀血兼寒)、弯钩(郁证),另一条血脉黯色、弯曲(病情发展)、串珠(气虚气滞、血瘀痰结)。此外,尚可在胆部位见到黯灰色斑(湿郁血瘀寒证)、青蓝色斑(气滞寒瘀兼痛证)等,也可见到白睛底色黯黄色(湿郁寒瘀)。

(3)望目辨“胆郁内风寒证”

临床常见在上述“胆郁寒证”基础上,以头晕尤为突出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蓝色(寒郁风邪轻证)/黯蓝色(寒郁风邪重证)雾漫,血脉淡蓝色(气滞寒瘀兼痛轻证)、细、沉、弯钩(郁证)。此外,尚可在胆部位见到黯灰色斑(湿郁血瘀寒证)、青蓝色斑(气滞寒瘀兼痛证)等,也可见到白睛底色黯黄色(湿郁寒瘀)。(图5-2-1-10)。

图片

(4)望目辨“胆郁痰扰寒证”

临床常见易惊,胆怯,烦躁,失眠,多梦,头晕,咯灰白色黏痰,恶心,善太息,胸胁闷胀,情绪不舒,舌淡黯,脉弦或脉滑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灰白色丘(湿痰气郁)/灰黯色丘(湿痰郁积血瘀),血脉淡蓝色(气滞寒瘀兼痛轻证)、细、沉、弯钩(郁证)。此外,尚可见到白睛底色黯黄色(湿郁寒瘀)。

2.望目辨“胆咳寒证”

“胆咳寒证”可分为胆咳寒实证和胆咳虚寒证。本节所述指望目辨“胆咳寒实证”。临床常见咳嗽痰稀,并呕吐胆汁,偏头痛,口苦,舌黯,脉弦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血脉淡蓝色(气滞寒瘀兼痛轻证)/青色(气滞血瘀重证兼痛)、细、沉、弯钩(郁证),另有一条直行血脉指向肺部位(胆寒瘀侮肺);肺部位血脉淡蓝色/淡青色(气滞血瘀兼痛兼寒)、沉。

3.望目辨“胆水寒证”

胆腑不能正常疏泄而水饮内停为主的证候。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、胁痛,恶心或呕吐,纳呆,腹胀,黄疸,腹水、或浮肿,情绪不舒,舌黯或淡、苔白厚,脉沉弦或沉涩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底色黯黄色(湿郁寒瘀)、无色水肿(气滞水湿郁积、水肿)、浮壅(水湿郁阻)、灰色泡(气虚湿郁、寒饮)/蓝色泡(气虚气郁血瘀、寒饮重证)/青色泡(气虚气郁血瘀寒饮重证)/紫黑色泡(气虚、饮邪郁积、血瘀气滞、阴阳即将离绝危重症),血脉黯色(血瘀兼寒)/淡蓝色(气滞寒瘀兼痛轻证)、细/粗、沉、边界模糊(水湿之邪阻隔)。如果除胆部位之外,在肝脾胃部位底色亦呈现黯黄色,则为胆湿郁遏寒瘀已累及肝脾胃。脾部位白色泡(气虚、阳虚、饮邪郁积寒重证)/蓝色泡/紫黑色泡、血脉淡蓝色、细、沉、边界模糊(胆水寒及脾,脾寒湿阻证)。(图5-2-1-11)

图片

二、望目辨胆实热及相关证

1.望目辨“胆实热证”

临床常见右胁胀疼或两胁胀痛,胃脘胀,恶心,呕吐,腹胀,恶寒或寒热往来,偏头痛,头昏,易怒,烦躁,嗜睡或失眠,多梦,耳胀,耳痛,或耳聋,舌边红,脉弦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底色红色(实热)、血脉鲜红色(实热)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。(图5-2-1-12)。

图片

2.望目辨“胆实火证”

胆火证常见目赤或目肿赤痛,眩晕,口苦,黄疸,偏头痛,烦躁、易怒或坐卧不宁,腹胀,嗜睡,耳聋,舌边红,脉弦数等。此证较“胆实热证”之热尤甚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底色红色(实热)、血脉鲜红色(实热)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。(图5-2-1-13)。

图片

3.望目辨胆郁热及相关证

(1)望目辨“胆郁热证”

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、胁痛,口苦,咽干,鼻流浊涕,耳胀、耳痛、耳鸣、耳聋,偏头痛,恶心或呕吐,黄疸,寒热往来,腹胀,情绪不舒,烦躁、易怒,舌红、苔黄,脉弦或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底色金黄色(湿热郁阻肝胆重证)、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、沉、弯钩(郁证)。胆部位另一条血脉红黯色、直行、指向心;心部位红色斑(实热,可少量渗血或出血)、血脉鲜红色/红黯色(胆热乘心、心火内炽)。此外,上尚可在胆部位见到黄色斑(湿邪郁热)/黄点斑(湿郁化热、血瘀气结)/黄褐斑(湿浊郁热)。(图5-2-1-14)。

图片

(2)望目辨“胆郁头痛热证”

临床常见在上述“胆郁热证”基础上,以头痛或偏头痛尤为突出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、沉、弯钩(郁证),脑部位黯色斑(血瘀)、血脉红黯色、迂曲(痛证);胆部位另一条血脉红黯色、直行、指向心;心部位红色斑(实热,可少量渗血或出血)、血脉红黯色(胆热乘心)。此外,尚可在胆部位见到黄色斑(湿邪郁热)/黄点斑(湿郁化热、血瘀气结)/黄褐斑(湿浊郁热)。(图5-2-1-15)。

图片

(3)望目辨“胆郁动风热证”

临床常见在上述“胆郁热证”基础上,以头晕,震颤,拘集或抽掣尤为突出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红色雾漫(实热风证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、沉、弯钩(郁证)。(图5-2-1-16,与图5-2-1-13眼象患者为同一人,间断治疗后,由胆实热证发展至胆郁动风热证的眼象)。

图片

(4)望目辨“胆郁痰扰热证”

临床常见情绪不舒,烦躁、易怒,易受惊恐,失眠、多梦,头晕,咯黄白色黏痰或痰涎,恶心、呕吐,口苦,善太息,胸胁闷胀,舌红、苔黄或黄腻,脉弦数或脉滑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黄色丘(痰浊郁热)/黯黄色丘(痰浊血瘀、寒热夹杂)/黯黄褐色丘(痰浊瘀阻、气血郁结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、沉、弯钩(郁证);心部位黄色丘/黯黄色丘,血脉红黯色、粗(胆热扰动心神)。此外,可见到白睛底色黄色(湿邪郁热)/金黄色(湿热郁阻肝胆重证)、黄色斑(湿邪郁热)/黄点斑(湿郁化热、血瘀气结)/黄褐斑(湿浊郁热);心部位黯色斑(血瘀)。(图5-2-1-17)。

图片

4.望目辨“胆咳热证”

“胆咳热证”可分为“胆咳实热证”和“胆咳虚热证”。本节仅述“望目辨胆咳实热证”。临床常见咳嗽痰黄、咳则呕吐胆汁,口苦,偏头痛,舌红、舌边尤红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一条血脉鲜红色(实热)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、粗、弯钩、结花(气机郁滞),另一条血脉鲜红色、粗、直行、指向肺;肺部位灰色岗(痰气郁结),血脉鲜红色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。(图5-2-1-18)。

图片

5.望目辨“胆郁、湿饮气结化热证”

胆腑不能正常疏泄而湿饮内停化热为主的证候。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、胁痛,口苦,咽干,恶心或呕吐,纳呆,腹胀,黄疸,腹水、或浮肿,情绪不舒,易怒,舌红、苔黄,脉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底色淡黄色(湿邪郁热轻证)/金黄色(湿热郁阻肝胆重证)、淡红色水肿(湿阻蕴热、水肿轻证)、无色浮壅(水湿郁阻),血脉鲜红色(实热)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、细/粗、沉、弯钩(郁证)、边界模糊(水湿之邪郁阻)。脾部位血脉淡色(气虚)、细、沉、边界模糊(胆实热、水湿郁阻乘脾、脾气虚水肿证)。(图5-2-1-19)。

图片

6.望目辨“胆热多睡证”

由于胆腑实热、心或心胆或心胆脑痰浊壅阻、神明昏蒙而引发嗜睡的证候。临床常见昼夜耽睡,目赤,眩晕,口苦,头痛或偏头痛,烦躁,易怒,或坐卧不宁,耳聋,舌红,脉弦、或滑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血脉鲜红色(实热)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;心部位灰色斑(湿阻气机)、黄色丘(痰浊郁热)/黄褐色丘(痰浊郁结重证),血脉鲜红色/红黯色、粗、紫灰色月晕(血瘀湿郁兼风);脑部位黄色斑(湿邪郁热)/黄色丘/黄褐色丘。此外,尚可于胆部位、心部位、或心脑部位见到黯红色雾漫(热郁血瘀内风)。(图5-2-1-20)。

图片

三、望目辨“胆腑痰热气结证”

由于胆腑痰热阻滞气机,导致痰气郁结的证候。当病证较轻时,临床常可无任何症状,但此时眼部可能已出现特征;而只有当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,才出现临床症状。常见胁胀,脘痞,甚则疼痛,舌红、苔白,脉滑或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淡红黯色岗(血瘀痰热气结)、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、结花(痛证)。(图5-2-1-21)。

图片

四、望目辨“肝胆郁热证”

临床常见目赤,耳聋,口干,口疮,皮肤干燥,易怒,少腹或颈部结核,大便干结,舌边红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部位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、沉、弯钩(郁证)。(图5-2-1-22)。

图片

五、望目辨“肝胆郁热、吐血证”

肝胆不能正常疏泄而乘伐胃腑,导致胃热呕吐的证候。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,胁痛,口苦,咽干,恶心或呕吐,黄疸,腹胀,情绪不舒,易怒,舌红、苔黄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部位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、弯钩(郁证),白睛胃部位血脉红黯色、粗、顶端红色斑(实热,可有少量渗血或出血)。

六、望目辨“肝胆郁热兼胃风证”

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,胁痛,口苦,咽干,多汗,恶风,恶心或呕吐,脘痛,腹胀,泻泄秽臭,情绪不舒,易怒,舌红、苔黄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部位红黯色雾漫(热郁血瘀内风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/紫色(热盛)、弯钩(郁证);胃部位红色雾漫(实热风证)/红黯色雾漫,血脉红黯色/黯红色、粗、顶端红黯色月晕(血热血瘀兼风)/紫红色月晕(热盛血瘀兼风)。(图5-2-1-23)。

图片

七、望目辨肝胆实火及相关证

1.望目辨“肝胆实火证”

肝郁化火、火邪移于胆腑引发的证候;或肝脏湿热移于胆,或胆腑湿热移于肝引发的证候。临床常见发热,面黄,目黄,口苦,胁胀,胁痛或绞痛,舌边红、苔白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部位底色红色(实热)、血脉鲜红色(实热)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。

2.望目辨“肝郁火旺、火邪移于胆腑证”

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,胁痛,口苦,咽干,耳胀、耳痛,耳鸣,耳聋,偏头痛,恶心或呕吐,黄疸,寒热往来,腹胀,情绪不舒,烦躁,易怒,舌红、苔黄,脉弦或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部位红色雾漫(实热风证)、红黯色水肿(湿阻蕴热、血瘀、水肿),白睛肝部位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、粗、弯钩(郁证)、另一条直行血脉进入胆部位;胆部位黄色斑(湿邪郁热)/黄点斑(湿郁化热、血瘀气结)/黄褐斑(湿浊郁热)、血脉红黯色、粗、沉、沉弯钩。(图5-2-1-24)。

图片

3.望目辨“胆腑湿热、郁热及肝证”

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,胁痛,口苦,咽干,耳胀,耳痛,耳鸣,甚或耳聋,偏头痛,恶心或呕吐,黄疸,寒热往来,腹胀,情绪不舒,烦躁、易怒,舌红、苔黄,脉弦或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底色黄色(湿邪郁热)、粉色丘(血虚湿邪郁热轻证)/红褐色丘(痰浊郁积热证),血脉鲜红色(实热)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细、沉、结网(气血郁结,内风蕴积)、弯钩(郁证)向下并进入肝部位,肝部位血脉鲜红色/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;心部位黯色斑(血瘀),血脉红色(实热)、细、迂曲(痛证)。(图5-2-1-25)。

图片

八、望目辨“肝胆湿热证”

临床常见发热或恶寒发热,面黄,目黄,甚则皮肤黄,口苦,恶心,呕吐,胁胀,胁痛或绞痛,腹痛,纳呆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部位底色黄色(湿邪郁热)、灰色丘(湿痰郁阻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、进入胆部位,迂曲(痛证)/实体结(结石)/空泡结(气郁痰结)。(图5-2-1-26)。

图片

九、望目辨“肝胆湿热乘心证”

肝胆湿热、侵扰心神,引发不能入眠的证候。临床常见入眠困难,或短睡即醒、醒后难再眠,口苦,胁胀,胁痛,心烦,或恍惚不宁,或见身黄,舌边尖红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底色黄色(湿邪郁热)/金黄色(湿热郁阻肝胆重证),肝胆部位红黯色水肿(湿阻蕴热、血瘀、水肿)、黄色丘(痰浊郁热)/黄褐色丘(痰浊郁结重证)/淡褐色丘(痰邪郁热轻证)/黯黄色丘(痰浊郁积、气血瘀滞)/红褐色丘(痰郁化热、热结较重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鲜红色(实热)、粗、指向心部位;心部位黯色长条斑(慢性血瘀)、血脉红黯色/鲜红色。(图5-2-1-27)。

图片

十、望目辨“肝胆湿热乘脾证”

临床常见胁胀,口干,口苦,恶心,腹满,腹泻,心烦,面青,身热,舌红、边尖尤红、苔白厚或白腻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部位底色黄色(湿邪郁热),红黯色水肿(湿阻蕴热、血瘀、水肿),灰色丘(湿痰郁阻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鲜红色(实热)、粗、指向脾部位;脾部位底色黄色,淡红色水肿(湿阻蕴热,出血或水肿轻证)、黄褐色丘(痰浊郁结重证),黯色斑(血瘀),血脉红黯色、、沉、边界不清(水湿之邪郁阻)。(图5-2-1-28)。

图片

十一、望目辨“肝胆痰热乘脾证”

临床常见入眠困难、或短睡即醒、醒后难再眠,胁胀,口干,口苦,恶心,腹满,腹泻,心烦,面青,身热,舌红、边尖尤红、苔白厚或白腻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肝胆底色黄色(湿邪郁热)/金黄色(湿热郁阻肝胆重证),部位黄色丘(痰浊郁热)/黄褐色丘(痰浊郁结重证)/淡褐色丘(痰浊郁积、气血瘀滞)/红褐色丘(痰郁化热、热结较重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鲜红色(实热)、粗、进入脾部位;脾部位淡红色水肿(湿阻蕴热,出血或水肿轻证),血脉淡色(气虚)、细、沉进入心部位;心部位黯色长条斑(慢性血瘀)、血脉淡色。(图5-2-1-29)。

图片

十二、望目辨“胆郁侮肺热证”

临床常见以右胁为主的胁胀,胁痛,口苦,咽干,鼻流浊涕,听力减退或耳闷,寒热,情绪不舒、烦躁、易怒,舌边红、苔黄,脉弦数等。

常见眼象:白睛胆部位黄色斑(湿邪郁热)/黄点斑(湿郁化热、气结)/黄褐斑(湿浊郁热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/黯红色(实热兼血瘀重证)、粗、弯钩(郁证)向上(病势向上),肺部位血脉红黯色、粗。(图5-2-1-30)。

图片

十三、望目辨“肝胆湿浊血瘀证”

临床常见口苦,胸闷,视物模糊,舌黯红、大、厚,苔白厚、中部厚腻,脉滑等临床表现。

常见眼象:肝部位黯红色泡(气虚湿饮郁积蕴热、血瘀重证),血脉红黯色(实热兼血瘀);胆部位底色红色(实热),黯色斑(血瘀),黄色丘(痰浊郁热),血脉红黯色。(图5-2-1-31)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